首页 政策发布 项目公示 商务洽谈 经典案例 服务支持 联盟之家 搜索 政策发布 项目填报
2024
01/11

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项目

一、基本情况

该项目地处中关村核心区,紧邻诸多创新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厂房结构保存完好,工业底蕴浓厚, 在承接高端制造业产业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前身为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关村厂区,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初创到蓬勃发展的伟大历程。

该项目是驻地央企与区属国企联手打造的城市更新项目,坚持规划引领,传承航天精神,保留工业遗产风貌,打造绿色智慧园区,实现了区域产业链短板的补链和对城市功能的织补。

二、实施成效

作为智能制造示范区,园区肩负着科学城高端制造业产业化的示范窗口的重任,积极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空天、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海杰亚 ( 北京 )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行业尖兵企业入驻。

该项目的更新改造,以定制化开发和共同设计等方式为主,在方案阶段就介入招商,并根据预招商各入驻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设计条件,完善施工图纸。通过本次更新工作,既让卫星制造厂保留了其原有风格,又实现了绿色、安全、美观、智慧,以及设施升级的要求,让原工业遗产完成了蜕变。

三、创新经验

1.保留航天工业遗产风貌,发扬展示航天精神

更新后的科技园以保留原有航天工业文化气质为原则,以清洗修缮为主要手段,厂房外观在更新后重现了 20 世纪 50 年代建成时的红砖状态,呈现了出航天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东方红广场、运星大道、功勋大道等历史文化纪念景观,时刻提醒人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航天精神。航天历史文化街区与商业街、创意休闲街区等多元空间融合的做法,也赋予了园区文化传承和城市新功能。

2.提升建筑性能,升级园区功能配套

在维持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更换所有建筑外门窗,采用节能、气密性好的优质铝合金门窗,改善建筑的节能条件以及外观,同时增加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构造,如在 1 号厂房外墙及屋面增加 A 级岩棉内保温材料,以达到城市更新建筑的节能标准。采用新型涂料材料对建筑外立面进行翻新,在不破坏原有砖墙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喷洗、增艳等技术恢复原有红砖建筑立面风貌;优化室内采光,为各栋建筑的不同功能增设相应的空调通风系统,提升室内环境品质; 完成各栋建筑的抗震加固,根据各厂房的结构检测实际情况,采用墙体喷锚、粘钢、碳纤维加固等不同的抗震加固方案,充分保证结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增设三部景观楼梯,满足多层建筑的消防疏散,增加了竖向交通使用便利性,并成为园区景观亮点。重建室外雨污水系统,增加室外雨水及室外消防系统,对原有的电力系统进行重新规划,按照功能分区合理分配电量。优化交通组织系统,实现人车分流。

3.完善产业配套,丰富企业和居民生活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动、静分流的分区方式, 充分提高了园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度。改造后的园区分为企业办公区域和公众开放区,公众开放区合理规划了产业配套,包含各类餐饮、超市、生活设施等;开放区内根据园区整体景观设计,增设了由工业遗产、历史纪念打卡点等景观节点组成的特色场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丰富了园区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了园区的消费活力和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产业配套聚集效应。4.园区设备智慧化,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通过对智慧人行、智慧停车、智慧能源、智慧物业等空间服务的运用,提高了园区的安全性、便捷性、高效性、可持续性,保证了低碳环保。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园区管理平台化,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和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智慧园区应用系统“一码通”,实现跨园区的通行、消费。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促进企业间沟通交流,通过园区的产业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整合、补链, 从而推动产业规模化,实现资产管理可复制化。

5.打造产业空间数字化、标准化运营标杆

首先,数字化建设实现了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营销,如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以及社群运营和各类活动,提高了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企业。其次,建立资产管理、合同租赁、客户信息、园区运营、数据决策和数据可视化等数字化系统,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运营。第三,输出数字化系统产品及服务,将已有的产品及服务向企业端、用户端输出,此模式受到了海淀区国资委、合作伙伴及企业机构的认可并开启了探索式合作。最后,通过项目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各业务间协同的高效顺畅, 建立标准化运营体系,使得各项业务能够按照标准进行运营,进而提高运营效率。此外,还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建立了数字化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