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发布 项目公示 商务洽谈 经典案例 服务支持 联盟之家 搜索 政策发布 项目填报
2024
01/11

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项目

一、基本情况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项目位于西城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0.6公顷。项目始于大栅栏地区更新计划,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渐进式微更新创新实践项目。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更新实践的社会机构或设计师在不改变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厘清并保护胡同街区中固有的文化基因,通过引领、微创与介入式的手段,调动辖区的居民、商户,为胡同中的在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种微循环改造方式,保留老胡同的建筑肌理和市井文化,是北京老城有机更新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示范项目。

二、实施成效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项目自2012年在杨梅竹斜街展开,分为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环境打造。项目启动时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同时根据杨梅竹斜街及胡同建筑风貌,精心设计、分级改造,使15处历史建筑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25处重要风貌建筑立面得到原真性修缮,75%普通建筑立面按照不同建筑元素进行弹性设计与改造。

第二阶段,试点示范。以项目实施主体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通过大栅栏更新计划征集设计机构参与到辖区的软硬改造,集中解决迫切问题,包含内盒院探索、花草堂探索等。

第三阶段,社区共建。项目实施主体联合居民、社区等,通过软性文化培育,继续推动区域的软硬件改造,将关注的重心逐步转移至区域留驻居民的精神生活。除了引入手工艺之家项目外,对于居民偏爱的花草堂,自2015年一直延续至今,并与每年大栅栏北京国际设计周同步,提升了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项目实施主体逐步退出,通过活动、软性文化的植入与引导,调动居民、商户、社区和社会力量共同进行持续的区域改造,并逐渐从街面向院落内部转化,如智慧人本空间项目将数字与空间、社群链接。

三、创新经验

1.既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能较好地保护老建筑,让新老建筑有机融合,实现建筑共生

“建筑共生”是大栅栏片区城市微更新的最初表现内容与完成形式,基于在地居民生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活条件与环境的改造与提升需求,让新老建筑在同一空间维度内实现和谐对话与融合共生。杨梅竹斜街72号内盒院为“新老建筑的空间融合与共生”,杨梅竹斜街57号微胡同为“胡同老旧四合院的空间与功能的品质提升”。

2.通过对居民认知及需求研究,调动居民参与到胡同更新工作中,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居民共生

从杂院公共空间营造开始,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这种以花草种植为主旨的社会中间组织,重构胡同中人际关系的连接纽带,缓解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下,熟人社会解体所带来的个体认同危机、焦虑和孤独感,化解由于个体间、邻里间、社群间的互不信任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当地居民从‘不安’到‘安住’,建立老旧街区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接口。

3.通过引入社会文化机构及社会团体参与街区建设,塑造优质的文化空间及体验空间,带动街区的文化氛围

老城保护与复兴由空间的改造提升经过社区公共空间培育发展进入到在地文化融合发展阶段。有效利用腾退空间引入社会企业资源,为胡同街区创造品质文化活动空间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杨梅竹斜街充分发挥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分会场影响力,搭建大栅栏跨界中心平台,自2011年至今共举办近千场活动,带动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街区的建设中。

4. 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政策,有计划进行产业升级与引导,保障街巷文化特色

和谐宜居文化创意入手,引入非遗大师、特色文创品牌、设计师品牌、文创体验店、工作室等进驻,使得杨梅竹斜街更具文化气质。